最新资讯
产品推荐
医疗成本大降磁共振成像实现“平价替代”
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可以提供清晰人体组织图像的成像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医疗诊断中越来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然而与磁共振成像清楚分辨软组织、无创无辐射、多平面多参数等优点相对应的,是其比X光等常规放射成像技术更加昂贵的检查费用。虽然我国的医保可以报销很大一部分费用,但是这也给医疗保障系统带来了较大的负担。而且对于世界其他收入较低的国家来说,磁共振成像依然是一种用不起的医疗检测技术。
根据202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大约安装了65000台磁共振成像扫描仪,主要集中在高收入国家,而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则稀缺。世界上约70%的人口几乎无法使用磁共振成像。
这一情况如今有了解决的可能。近日,香港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低成本磁共振成像(MRI)原型机。在极大降低仪器制造成本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仪器可以产生高质量神经影像。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于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在论文中,研究团队描述了一种紧凑、低成本、可移动、超低场(0.055特斯拉)的磁共振成像仪。团队围绕均匀的0.055特斯拉双极磁铁和线性成像梯度的框架设计了仪器的系统,并且开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电磁干扰信号消除技术,从MRI信号中去除外部和内部电磁干扰信号,使仪器产生了高质量的结构神经成像。在临床试验中,该仪器可以检查出神经疾病患者绝大多数关键病变。
在仪器成本上,研究团队估计批量生产该仪器的材料成本在20000美元以下,用标准墙面交流电源插座即可运行,无需射频和磁屏蔽。一方面,该仪器降低了传统磁共振成像扫描仪的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该仪器不需要磁屏蔽和射频屏蔽,也降低了安装成本。此外,维护和操作的成本也比传统磁共振成像扫描仪更低。
当仪器实现量产并投入市场时,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普及性将大大增加,临床检测中对于磁共振成像需求的缺口也将得到满足,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中。
相关新闻
- 24-01-04■雷达液位计的原理
- 24-01-04■音量检测仪的工作原理
- 24-01-04■逻辑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 24-01-04■氦质谱检漏仪的原理
- 24-01-04■供水变频器的运行原理
- 24-01-02■超声波料位计的原理特点
- 24-01-02■医用培养箱的原理和结构
- 24-01-02■感应电度表的测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