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产品推荐
非洲古代纺织业与中非丝绸贸易发展历程
日期:2019-05-27|作者:admin |人气:
非洲不仅具有悠久的人类文明史, 而且还具有悠久的纺织工艺史。 研究非洲古代的纺织技术及其文化,将有助于设计出口非洲的现代纺织品。 为此,笔者在非洲大陆多个国家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查阅和分析古代丝绸之路的文献资料, 认为中非古代丝绸贸易促进了非洲纺织业的发展。
1 非洲古代纺织业
1.1 非洲古代纺织原料
多少世纪以来, 非洲纺织品和服装一直为家庭和村落社区成员而生产,或用于易货贸易和销售。 早的布料是用当地天然纤维制造, 虽然非洲布料早生产的源头可能无法精确找到, 但今天的考古发现却指示出一些早期的遗址。 织布机的图样能在远古埃及的坟墓中见到,它可能追溯到公元前 2000 年[1];考古学家在苏丹北部还发现了古埃及的亚麻残片和公元 5 世纪的棉布碎片[2];在西非的尼日利亚(Nigeria),发现了公元9 世纪的织造纤维残段; 在马里还找到了公元 11 世纪织造的棉布; 毛里塔里亚的织机证据也可追溯到公元11 世纪。
在非洲大部 分 地 区, 布料生产的传统和从树皮生产的布料已经提示了织造类纺织品的发展过程。虽然今天很少见到它用于日常着装, 但在一 些 社 会习俗场景中它还作为正式的装束。 例如,在乌干达的干 达(Ganda),人们用无花果树皮内层制作织 物,在舞蹈和纪念祖先的场合中作为正式着装打扮。 非 洲许多地方也用当地种植的棉花纺纱织布, 非 洲 早 期的服装还用动物兽皮、毛皮、羽毛制作。 在北非和萨赫勒地区,妇女们也用骆驼毛和羊毛来纺纱和织布,其他纤维的来源还包括西非和中非的拉菲亚树叶纤维, 西非和东非马达加斯加的亚麻和黄麻以及尼日利亚和马达加斯加的蚕丝, 所有这些纤维都用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染色。
1.2 非洲古代织造染色技术
非洲有两种主要类型的纺织品织机, 双综织机用于窄条布料,单综织机用于较宽布料织造。 窄条布料典型地缝合在一起,然后裁剪成服装。 双综织机由男织工使用,用彩色纱线织造成色彩丰富的织物[3]。 此外,在北非和埃塞俄比亚使用地织机, 马达加斯加也发现了类似东南亚使用的织机。
非洲织布工生产提花、 色织和平纹面料作为日常家庭着装,这些布料可被进一步装饰。 通常装饰的技术有拼花、刺绣、染色。 非洲染色技术中有两种技术为流行,一是扎染,二是蜡或浆糊防染。 在扎染中,先将布料用棉线或拉菲亚纤维纱线扎成花纹或用针缝成花纹。 在蜡或浆糊防染中,染工使用不可渗透的物质如烛蜡或用木薯块茎制成的浆糊在布料上绘涂纹样, 然后放入植物染料染液中染色。 靛蓝用于染深蓝色,而可乐坚果汁、西非豆科树汁、红木树汁用于染微红的褐色、绿色、黄色,黑色也从其他植物原料中制备。
1.3 非洲古代纺织品设计与生产
商业性纺织和服装的生产在非洲许多地方有很长的历史。 早在 10 世纪的北非共和国,织布工和染色工就被组织起来成立行业协会,用来保护他们的生意。 到15 世纪,尼日利亚北部的染色坊就闻名于地中海北部沿岸。 像其他前殖民地商业性纺织生产中心一样,城市中政客是织工和染工的重要的顾客。 皇家的资助促进了特别豪华高档布料的发展, 例如喀麦隆国王尼绞亚(Njoya),尤其喜欢穿拉菲亚树叶纤维缝的扎染布料,而加纳阿商塔(Asanta)皇宫监制着名的丝绸肯特(Kente)布料生产。
大多数用于装饰织物的设计和纹样有自己的主题,题材有植物、动物、事件或谚语故事。 这些题材也用于其他工艺品,如房屋绘画、雕刻和陶器。 有时也与阿拉伯手写体字、 罗马字母和数字或同时代物体如自行车和轿车的绘画线条结合在一起, 这种装饰随地域而变化,也受到社会变迁和技术变化的影响。
在非洲许多国家, 男人和妇女负责布料生产的不同阶段,劳动的区分随地域和时期广泛地变化。 例如,马里的妇女过去是布贡隆菲尼(Bogolonfini)泥浆防染布料的设计和生产者, 而现在却是年轻失业男性在乡村从事的手工艺, 他们生产典型低质量布料卖给旅游者或出口;过去西非耶鲁巴(Yoruba)和索宁克(Soninke)妇女用靛蓝染色, 而现在豪撒族织物染色是传统的男人手工艺。
尼日利亚的耶鲁巴人生产叫阿迪乐依来索(AdireEleso)的靛蓝染色的棉布料,并在棉布上使用拉菲亚树叶纤维和棉线针缝防染精美的图案, 然后将 此 布 染色。 中非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卡塞(Kasai)地区也有类似的技术。 耶鲁巴妇女布料的制作使用防染方法生产阿迪乐依来索,使用木薯浆糊在布上绘画,利用型版在布上重复印制抽象的动物纹和植物纹, 然后 染 成 靛蓝,再用木槌打击布料使之产生光泽。 马里班巴拉妇女也使用防染技术生产有斑点的靛蓝织物。 而索宁克妇女外套布料是用浆糊绘涂, 然后用木梳为 工 具 刮涂,产生染色后的波浪纹。 马里泥浆防染的面料其颜色和设计反映的是古老建筑的风格,加纳多彩、纹理独特的肯特布料是皇室风格,现在成了非洲国际性纺织品的符号。 中非生产的是为着名的拉菲亚纺织品,男人从拉菲亚树叶中取纤维,根据纤维长度变化布料 织 造 尺 寸,然 后 用 扎 染、织 造、分段刺绣等工艺加工,所用这些都用几何图案装饰织物,以便方形布料可以边对边缝合在一起,用作跳舞穿的裙子布料和丧葬用的布料。
2 古代中非丝绸贸易对非洲纺织业的影响
2.1 汉代丝绸之路上的中非丝绸贸易
非洲从来不是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孤岛。 古代非洲通过地中海、苏伊士海峡、红海、印度洋同欧洲、西亚、南亚和远东建立了交通、贸易和文化联系。 掌握印度洋季风规律的航海家们开辟了纵横交错的印度洋航路。位于北非的埃及自汉代起就与中国有了间接的往来和贸易关系。 如《史记·大宛传》记载了埃及着名港口亚历山大,称之为“黎轩”,《汉书·西域传》上称为“犁轩”。 埃及“善眩人”(魔术师)也辗转来到中国。 汉武帝在位期间,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大量的丝织品经过这条道路远销西亚、北非甚至欧洲。 通往东南亚、南亚的海上贸易也发展起来, 中国的丝绸已经销售到现在的印尼、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 公元初年 ,埃及的领土曾一度扩展到近叙利亚一带, 那里也是中国丝绸运往西方的重要通道。 从海路来说,埃及也早就和印度有着贸易上的联系。 因此,无论从海上或陆上,都有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辗转到达埃及。
埃及的贵族以穿中国产的丝绸为荣。 公 元 1 世纪,着名的埃及女王克列奥帕特拉所穿的丝袍就是用中国产的丝织成的。 罗马人统治埃及以后,同中国的丝绸贸易更加扩大,不少丝绸经埃及亚历山大城转运到希腊、罗马和地中海各个地区。 希腊史学家马赛林勒斯曾记载说,到公元 4 世纪时,罗马人不分贵贱都穿戴丝绸。
丝绸是中非通商关系的早媒介, 也是文化交流的初内容。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中埃两国生产技术的交流也开展起来。 亚历山大城成为西亚、北非地区重要的丝织中心之一,埃及不仅进口中国的丝织品,而且进口原丝在那里进行深加工,即“常利用中国缣素,解以为胡绫绀纹[5]”。 考古学家发现了公元 4 世纪在埃及卡乌用中国丝制成的丝织品。 他们用中国丝制成透明的轻纱,可能向中国出口,即《后汉书》提到的“杂色绫”。 但是埃及人没有提花机,织造不出中国丝绸那样的精致的花纹图案。 大约在 3—7 世纪中国提花机传入了埃及。 丝织机上的踏蹑是中国早发明的,埃及原来使用立机, 无法装备踏蹑, 后来从中国引进水平织机,装上踏蹑,推动了丝织技术的发展。
2.2 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中非丝绸贸易
唐代的丝绸和瓷器也大量出口到埃及。 唐代丝绣织成技术已非常成熟,产品名目繁多。 锦、绣、绫、 、、绢、纱罗等花纹绚丽,织工繁褥。 而且在蜡缬、夹缬、绞缬和拓印的染缬技术也格外成熟。 纱、罗、绫、 等优质丝织品, 一方面通过中国和巴格达之间的官方经济往来,流入非洲,同时也由那些在库法和巴格达的中国工匠,直接设计和织造出来,远销穆斯林世界。 京兆人画工樊淑、刘仳和河东人织匠乐环、吕礼就是 8 世纪中叶在库法传授丝织技术和美术工艺的名手[7]。 更有一些丝织品则是由中国海外贸易商和阿拉伯商人直接从中国运到巴格达和席赫尔,转送非洲各地。
宋元时期, 中国与非洲在物质交流上达到相当规模,丝绸等织品运往非洲的数量大大增加。 据阿拉伯史学家艾卜达·菲塔记载:14 世纪时,中国使节访问了埃及, 向当时马穆鲁克王朝的素丹赠送了 700 匹 织锦。 中国丝绸也输入东非沿海的许多国家和马格里布,进而南下至西苏丹地区。 1352 年,伊本·白图塔访问西苏丹地区时,见到马里国王坐朝的王宫平台上铺着丝绸,放着一个坐垫,还撑着一顶用丝帛制作的华盖。 一些非洲商人、旅行家来华经商,定居和考察。 泉州和杭州都有埃及甚至马格里布的商人,如埃及大商人欧斯曼、 摩洛哥商人布什里曾长期居住在杭州,他们将来自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信息带回非洲。 如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图塔在游记中, 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的棉织、丝织、陶瓷、造船等情况。 我国唐代的杜环和元代的汪大渊也曾到过北非、东非一些地区。 唐宋时期的书籍,如杜环的《经行记》、段成式的《西阳杂俎》、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等,都记载了 埃 及、马格里布和东非沿海的经济、政 治、风 土 人情、地理环境、主要特产等等。
2.3 明清时期的中非航海贸易
15 世纪上半叶, 中非友好交往发展到鼎盛阶段,当时,海上交通已经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非之间交往的主要通道。 明王朝建立后, 政府垄断了海外贸易,海上交通的规模更加扩大。 1405—1433 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 37 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第五次(1417 年 1 月—1419 年 8 月),第六次(1421 年 3 月—1422 年 9 月),第七次(1431 年 1 月—1433 年 7 月)船队都远航到非洲东海岸, 直接访问了摩加迪沙、 布腊瓦、马林迪等城邦。
16 世纪末年,荷兰人开辟了中非之间的另一条海上通道,即从好望角直达巽他海峡,再到中国。 这条避开东非海岸的航线, 日后成为连接亚洲的主要海道之一。 1643 年法国正式占领留尼汪岛,1715 年又夺取毛里求斯岛,开辟了一条从马斯克林群岛至中国的船线。1793 年,法国政府规定,新印度公司所属的船只每年从中国返航时,应有一艘开往马斯克林群岛,供应中国的丝绸、棉布、瓷器等[8]。 这条船路的开辟,使马斯克林群岛成为中国货的中继站,转输马达加斯加和东非、南非沿海。 从此,荷兰、法国和英国商人成为中非贸易的主要中介商。
19 世纪中叶, 中非航海贸易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苏伊士运河开通,从欧洲经苏伊士运河到亚洲,再经好望角至亚洲的航程大为缩短, 中国同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贸易获得了新的发展。 除丝绸、瓷器之外,茶叶又成了大宗外贸商品, 但中非之间的航海贸易仍然被西欧殖民主义者垄断。
3 结语
(1)非洲具有悠久的纺织工艺史。 古代非洲以本地特殊的天然纤维为纺织原料, 织造以双综织机和单综织机为主要织机;染色以靛蓝为主。 刺绣、扎染、蜡染、淀粉浆糊防染和泥浆防染技术也颇有地方特色, 纺织品都有主题纹样设计。
(2)丝绸是中非贸易早的商品之一,从汉代开始,中国的丝绸就通过贸易途径传到了北非, 同时也将中国的丝绸文化和丝绸生产技术带到了非洲。 中国的丝绸织造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埃及的丝织技术; 后来随着提花织机的引入, 埃及的丝织品得到发展并且也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3)汉唐以来的丝绸之路是中非丝绸贸易的主要途径,宋元时期中非丝绸贸易达到了新的规模,中国古代高超的丝绸织造技术和染色技术促进了非洲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实际上明王朝建立之后,中国早在欧洲航海大发现之前就已经与东非各国开展了丝绸及其他商品的贸易。
相关新闻
- 24-01-04■雷达液位计的原理
- 24-01-04■音量检测仪的工作原理
- 24-01-04■逻辑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 24-01-04■氦质谱检漏仪的原理
- 24-01-04■供水变频器的运行原理
- 24-01-02■超声波料位计的原理特点
- 24-01-02■医用培养箱的原理和结构
- 24-01-02■感应电度表的测量原理